一、技術突破:從“機械控制”到“全域協同”
線控系統全面升級
線控轉向(SBW):蔚來ET9搭載采埃孚線控轉向系統,支持后輪主動轉向8.3度,實現10.9米同級最小轉彎直徑;小米汽車自研48V線控轉向架構,支持“蟹行”橫向泊車,適配高階自動駕駛需求。
電子機械制動(EMB):利氪科技發布EMB-LK03系統,響應時間縮短至85毫秒,較傳統液壓制動效率提升40%,并支持全地形自適應功能(如泥地通過率100%)。
磁流變懸架:京西智行量產第四代MagneRide?系統,打破海外壟斷,成本降低50%,計劃從25萬元以上車型下探至15萬元市場。
AI驅動的融合控制
華為途靈底盤、比亞迪云輦-X等系統通過VMC(車輛運動控制中樞),整合智駕域環境感知與座艙域駕駛習慣數據,實現毫秒級跨系統協同。例如:
預判減速帶提前調整懸架;
根據路況自動切換運動/舒適模式。
二、市場爆發:國產化替代加速滲透
規模預測:2025年中國線控底盤市場規模將突破280億元,2030年增至1267億元。其中線控轉向滲透率從不足1%飆升至15%,成為增長最快賽道。
成本下探:磁流變懸架、線控制動等高端配置,借助本土供應鏈(如利氪科技、京西智行)實現成本優化,加速覆蓋15萬-20萬元主力車型。
出海提速:比亞迪泰國工廠量產e平臺3.0智能底盤車型;小馬智行與迪拜簽署Robotaxi協議,中國技術標準走向全球。
三、產業生態:產學研共筑技術壁壘
聯盟化協作
中國五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聯合成立“智能新能源汽車底盤聯盟”,聚焦域控架構創新與控制算法突破,目標在下一代底盤標準中掌握話語權。
國產供應鏈崛起
利氪科技:國內首家實現線控制動One-Box全地形功能量產,配套頭部車企2025年裝車。
吉林大學靳立強團隊:研發“自動輪智行底盤”,集成驅動、轉向、制動于單一模塊,減少40%零部件,提升能效50%,獲超100項專利。
四、未來趨勢:從“單車智能”到“移動空間”
滑板底盤集成:寧德時代CIIC一體化底盤采用CTC技術,電池與底盤深度融合,空間利用率提升25%,為Robotaxi提供可定制化移動空間。
冗余安全設計:博世華域推出全冗余轉向系統,滿足L4級自動駕駛“雙保險”需求;比亞迪云輦-X在制動失效時可通過驅動電機反向拖拽制動。
結語
2025年,智能底盤已不僅是車輛的“運動神經”,更是重構汽車價值的核心載體。隨著本土技術從追趕轉向引領,中國車企正以系統級創新重塑全球產業鏈——當汽車能如芭蕾舞者般旋轉橫移,人類出行方式的終極變革已然啟程。
本文數據來源: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、中信證券研究報告。